返回

是責任,更是一份愛

80歲的余婆婆與年長一歲的丈夫是青梅足馬,20多歲結婚,這份愛已相守逾半世紀。七年前,丈夫不辛患上認知障礙症,昔日最熟悉的枕邊人,模範的好好先生,竟由心生出一絲陌生的感覺。 
 
81歲的余伯伯退休前是網球教練,教過林子祥、劉嘉玲等許多名人,提起往昔,總是精神奕奕。但在旁的余婆婆,聽到丈夫講錯一些細節,禁不住搖頭苦笑。 
 
七年前,余婆婆發現丈夫開始經常發脾氣、重複發問、亂扔物品、胡亂食藥、偷走出街,這些行為讓余婆婆感到很不解,並怪責自己是不是做錯了甚麼,後來看了醫生才得知丈夫是患上認知障礙症了。 
  
余婆婆曾不間斷地照顧家中的四大長老至百年歸老,本以為終於能鬆一口氣,好好與丈夫安享晚年,丈夫卻患上此症,讓她束手無策。子女皆在國外,外傭語言不通,為能夠照顧好丈夫的衣食住行,很多事情仍要余婆婆親力親為。 
 
但愈是照顧,愈多磨擦,連提醒食藥、搽藥膏,都能觸動丈夫的神經。「我死我的事,不關你事。」余婆婆的關心,卻換來丈夫這句冷冰冰的話,這些沒有溫度的話慢慢成了家常便飯,心裡很不是滋味,有時回想起,半夜也會忍不住落淚。 
 
「照顧他,是一種精神折磨。但不照顧他,他很慘,他真的會很慘!」余婆婆說道,年輕的時候,他照顧我,現在輪到我照顧他,雖然很辛苦,但也會盡力的照顧好他,照顧好我的丈夫。相信對余婆婆而言,照顧丈夫是種責任,但更多的是一份愛。 

丈夫確診認知障礙症後,余婆婆深知此病無法治癒,備感無助。醫生建議丈夫參與社交活動,有助延緩腦退化的情況,並轉介他參與「智友醫社同行計劃」。本以為終於有幾個小時可以休息一下,唯服務有限期,僅有半年左右,余婆婆便計劃為丈夫安排銜接的服務。在幾番折騰之下,才尋得途徑替丈夫申請社區及院舍服務,並在家福會長者中心的協助下,替丈夫安排了恆常的認知訓練小組。  

余婆婆鬆了鬆口氣說道:「幸好有了服務,如果沒有服務,我真的不知道怎辦!」丈夫現時正使用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,每星期也有一日,會去長者中心,有人陪伴聊天和玩樂,也可動動腦筋。丈夫每天都早早起床,換好衣服,期待著前往中心參與活動,來到中心也顯得格外的精神。在職員的邀請下,丈夫更加入了義工行列,協助中心的長者量血壓。「做義工,好呀!我可以!」丈夫的回應帶著滿滿的自信,一旁的余婆婆也會心的笑了一下。丈夫來中心這短短的時間,不僅讓他重拾自信,也成了余婆婆寶貴的喘息空間。 

「我唯一要求自己這麼大年紀,仔女不在身邊,希望他能夠輪候到入住政府老人院。希望我到這個年紀,讓他在安老院,舒舒服服過,我自己也可唞啖氣。」余婆婆期望,政府可增撥資源,提供日間暫託,暫住等的服務,在幫助丈夫延緩病情的同時,給予她喘息的空間,讓他們都能夠好好的渡過晚年的生活。